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 » 诺贝尔奖与电动汽车的“锂想”,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诺贝尔奖与电动汽车的“锂想”,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3位科学家,分别为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英国科学家斯坦利·维丁汉姆(Stanley Whittingham)以及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究成果。

“负债多年”的诺贝尔奖,今年终于把欠“足够好”先生债务给还清了。

image.png

作为一个汽车从业者,尤其是中国的汽车从业者,必须对这三位老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正是他们创造的可充电的世界,让电动汽车成为了可能,也让中国汽车产业拥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众所周知,电动汽车的发明早于内燃机汽车。

早在1834年,托马斯·达文波特在美国制造出一辆由不可充电的干电池驱动的电动车,跟现在的电动车“电池+电机”的组合相同,这也导致出现了所谓“新能源不新”的说法。它的行驶速度没有超过6KM/H,也就是说,你只要走得快一点,它就追不上你。

image.png

在1881年,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夫以以铅酸电池为动力,打造了一辆可充电的三轮电动车。这款车仅重160公斤,最高时速可达12km/h,勉强能够跟骑共享单车的你并驾齐驱。

image.png

托马斯·爱迪生在1901年甚至使用镍铁电池制造出了续航达到340.1公里的电动车。不愧是发明大王,在百年前就能做出续航里程超300的电动车,嗯,新能源汽车果然一点都不新。

尽管在20世界头十年,电动汽车的风头压过了内燃机和外燃机汽车,但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以福特T型车为代表的内燃机汽车价格迅速下降,仅为电动汽车的10%,昂贵的电动汽车随之告别了市场。

百年之间,纯电动汽车虽然数次复兴,但始终难以撼动燃油车的根基。纯电动车总是像流星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在历史的天空一闪而过。

尽管将包括铅酸、镍氢等在内的各式各样的电池换了个遍,但电动汽车始终无法在性能上与燃油车抗衡,首要原因就是电池的能量密度过低。

为什么广泛应用的铅酸电池与镍氢电池能量密度低?

电池反应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氧化还原反应。以铅酸电池为例,其充放电过程实际上是铅元素得到与失去电子的过程。

image.png

中学化学告诉我们,元素原子一般只会得到或失去最外层的电子,内层电子都只是“坚强后盾”,只会精神支持;电子很轻,但为了达到电荷平衡的质子很重,只喊口号的内层电子配上的质子的重量就显得很多余了。

image.png

翻书找元素周期表,铅(Pb)在第6排,镍(Ni)在第4排,分别有5层和4层的内层电子,电子转移数/原子量数值太低,直接限制了其能量密度的上限。

按照电子转移数多、原子量小的逻辑,直接往左上角找,答案就是最轻的金属—锂(Li)。

但锂过于活泼,极易与电解质发生反应,直到1958年才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威廉·西德尼·哈里斯(William Sidney Harris)找到了两种候选的电解液——碳酸乙烯酯(EC)和碳酸丙烯酯(PC),这才使锂电池成为可能。

早期的锂电池负极通常是锂单质,其反应方程式就是:

image.png

锂离子在负极形成锂时,当热不会乖乖的整齐排列,而是东一下西一下到处乱闯,从而形成“枝晶”。即便是数十年后的今天,锂枝晶仍旧是整个锂电行业人士的噩梦,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锂电池的寿命与安全情况可想而知。

在一筹莫展之际,迈克尔·斯坦利·惠廷汉姆(M. Stanley Whittingham)创造性地提出了让电池中不存在金属锂的思路:以特殊的层状材料作为宿主(hosts),让锂离子(Li+)作为客人(guests)可以较为随意地嵌入(Intercalation)或脱出,而基本不影响宿主的物质结构。

电池中金属锂的消失,让可充放的锂离子电池真正成为可能。惠廷汉姆之后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创始之父”。

但如何提升能量密度的问题还没有答案。负极的问题解决后,寻找合适的正极材料,让锂离子电池拥有足够高的能量密度成为了重点。

这次则由约翰·班尼斯特·古迪纳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传奇的“足够好”先生,担任了英雄的角色。他的三次飞跃式突破彻底让锂离子电池迎来曙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均出自这位大师之手。

直到现在,几乎所有的消费电子产品,正极使用的都是钴酸锂材料。

商业化的终点前,所有的问题只剩下了负极材料的确定。最终是吉野彰博士利用了聚乙烯作为负极,最终制造出了第一个商业化的可充电锂离子电池。

电池的能量密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电动汽车终于看到了挑战燃油车的希望。

第一辆搭载了锂离子电池的电动汽车,正是特斯拉的roadster,一辆搭载了钴酸锂离子电池,百公里加速时间为3.7秒,最大续航里程约393公里的超级电动车。对比起使用铅酸电池(一代)和镍氢电池(二代),只有144公里续航的通用EV1,搭载了锂离子电池的特斯拉roadster无愧跨时代的产品。

至此,纯电动汽车终于拥有了与燃油车相提并论的资格。

提到中国汽车产业,国人总是怒其不争,市场换技术换了几十年,什么都没有换到,汽车产业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其实中国自主品牌的建立,也仅仅是十几年前的事情。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阐明要大力振兴汽车制造业,第一次提出要鼓励轿车进入家庭。此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才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缩短自主品牌与国外百年老店的差距,建立起中国自主的汽车工业体系,成为了一个急需回答的问题。汽车产业作为民用工业的集大成者,对于整个国家的工业基础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是汽车的核心——发动机。

在追赶的道路上,传统领域困难重重,于是中国汽车从业者们将眼光投向了新能源赛道。

“十五”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十一五”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可以说,中国汽车的新能源化与汽车自主品牌是同时起步。在对各种技术方向进行了考量,并结合了中国的具体情况,最终决定优先发展纯电动汽车。而中国电动汽车在起步阶段,选择的也正是John B. Goodenough老先生的磷酸铁锂电池。

基于锂离子电池建立起来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占比达到了50%。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了阶段性的成功。

image.png

而取得这样成绩的前提,正是三位老先生的杰出贡献。

来源:网络

哇啰汽车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vano9.com/6463.html

   
0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后发表评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